基于资源再生与社区参与的可持续社会治理模式构建路径探索
阅读次数:1181 发布时间:2024-11-07 来源: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单元,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方面,社区是再生资源产生和回收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社区居民是环保行动的主力军。目前,我国社区参与资源循环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面临体制机制不健全、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如何创新社区参与模式,提高再生资源回收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立足微观视角,围绕“资源再生利用与社区参与”主题,系统阐述资源再生利用的内在机理与社区参与的作用,探讨创新社区参与模式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1资源再生利用的内在机理与制约因素
1.1资源再生利用的内涵与意义
资源再生利用是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的过程,旨在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再生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再生利用不仅能够直接带来环境效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置,降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而且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资源再生利用还能够发挥社会效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培育节约型消费观念,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1.2资源再生利用的驱动机制
资源再生利用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和社会参与3个方面。政府引导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经济激励和公共投资等方面,旨在为资源再生利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市场拉动则体现在再生资源需求的扩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兴起,推动企业加大资源再生利用的力度。社会参与则强调公众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参与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环保行动,倒逼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的完善。三大驱动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事业向纵深发展。
1.3资源再生利用面临的制约因素
目前,资源再生利用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完善、再生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等方面。具体而言,在体制机制方面,部门职责交叉、协调联动不足,影响了资源再生利用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在回收体系方面,回收网点布局不合理、回收渠道不畅通,制约了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市场培育方面,再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信任度不高,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2社区参与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作用机理
2.1社区参与的内涵与特征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自愿参与社区事务,包括参与决策、参与执行、参与监督等不同层面和环节。社区参与强调社区成员的主体地位,倡导平等、互信、合作的理念,旨在实现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和有效管理。社区参与具有自下而上、因地制宜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和协同治理的局面。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的过程中,社区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重要驱动力。
2.2社区参与促进居民环保意识提升
社区是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重要阵地。通过社区参与,可以有效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知识,引导居民树立环保理念;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发挥自组织功能,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组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环保实践,在行动中强化环保意识。社区参与环保行动既能增强居民的环保参与感和获得感,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的良好习惯,为资源循环利用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2.3社区参与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回收
社区是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渠道和纽带。通过发挥社区在回收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弥补再生资源回收“最后一公里”的短板,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的效率。一方面,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网格化管理优势,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设施,方便居民投放和回收;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发挥信息收集、宣传引导等功能,加强与专业回收公司的对接,为居民提供便利高效的回收服务。同时,社区可以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再生资源回收流程,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的智能化水平。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构建,不仅能够拓宽再生资源回收渠道,提高回收效率,还有助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2.4社区参与完善资源再生利用体系
社区参与是完善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通过将社区嵌入资源再生利用体系,可以发挥社区基层治理的优势,有效弥补体制机制和回收网络等方面的不足,为完善体系提供重要助力。一方面,社区参与有助于推动建立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加强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社区参与有助于健全回收网络,畅通回收渠道,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此外,社区参与可以成为政府与市场、居民的重要纽带,促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资源再生利用新机制。
3创新社区参与模式的对策
3.1完善社区参与的制度设计
创新社区参与模式,首先要加强制度设计和顶层谋划,为社区参与活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系统梳理现有涉及资源再生利用和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完善和修订。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晰社区参与的法律地位,厘清政府、社区、企业、居民等各主体在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以权责对等为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责任分工和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划清责任边界、明确利益归属,才能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制度设计要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应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社区参与工作的职责清单、流程规范和绩效考核办法,形成一套可操作、可考评、可问责的标准体系。针对居民和社区组织参与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支出,要建立完善的补偿和奖励机制。可探索推行积分制,将参与行为量化为积分,按积分多少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
3.2丰富社区参与的手段方式
创新社区参与模式,要注重丰富社区参与的方式,增强社区参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各社区应立足自身人文特色、居民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设计参与载体和平台,综合运用宣传教育、自治管理、志愿服务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拓宽社区参与的渠道。在加强政策宣讲和理念普及的同时,要转变说教式的宣传方式,采取入户走访、主题党日、邻里节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营造浓厚的参与氛围。针对基层群众自治薄弱的现状,社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组建环保议事会、垃圾分类指导员等自治性组织,搭建群众参与自我管理的平台。在志愿服务方面,可设立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指导、集中回收、环境整治等特色项目,引导居民履行环保责任,提升参与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3.3营造社区参与的支持环境
创新社区参与模式,需要营造社区参与的支持环境。对内,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协调。可成立由社区党委牵头,综合执法、城管环卫、社会治理等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信息通报、联席会议、协调对接等机制,形成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环保参与纳入社区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以党建引领环保、以环保促进党建,实现双轮驱动、双向发力。对外,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力量的作用,广泛开展多方协作。要搭建社区、企业、高校、公益组织的交流合作平台,定期举行环保项目路演、技术对接、志愿服务等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要大力培育环保公益类、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发挥其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区参与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项目帮扶。此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至关重要。
3.4建立健全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
社区参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各界形成合力,久久为功。要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为社区参与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在政策保障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支持社区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细化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为社区参与撑起“保护伞”。在资金保障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将社区参与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可设立社区参与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资助社区环保项目,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人才是社区参与的关键,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选用育留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注重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组织能力。此外,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志愿者、环保达人等骨干力量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其打造成社区参与的“领头雁”,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
4结论
构建可持续的社会治理模式,协同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资源再生利用与社区参与的微观视角,系统阐述了资源再生利用的内在机理、制约因素与破解思路,深入剖析了社区参与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中的独特作用,并提出了创新社区参与模式的对策。实践表明,社区参与在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回收、完善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可持续社会治理模式的关键抓手和突破口。未来,应立足基层实际,加强制度设计,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参与手段,优化支持环境,推动社区参与迈上新台阶,为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